全片幅極速機皇! Nikon D3 長期使用報告
-
https://pindoo.tw/ 最新最快的資訊都在 pindoo 拼讀!
-
請問搭載的鏡頭是哪一顆呢?!,
-
實拍範例都有註名拍攝時的搭載鏡頭~https://pindoo.tw/ 最新最快的資訊都在 pindoo 拼讀!
-
辛苦了,D3 真是性能卓越的相機啊,立刻讓我手中的 5D2 黯然失色了!
不過旗艦機皇的價格,果然也要高度決心才有辦法敗下去。http://www.facebook.com/oscarcheng210
從 2007 年起,FX 就是 Nikon 全片幅的新稱號,與需要乘 1.5 倍做為實際視角的 DX 做區隔。搭載與 35mm 底片一樣大小的 36mm X 23.9 CMOS 感光元件,實現了 Nikon 迷自1999年以來,在 2007 年 8 月 23 日這天 Nikon 第一台全片幅化的數位單眼相機呈現在全世界的面前。
在單眼相機全面數位化的時代,大家對 Canon 的印象通常都會大於 Nikon。最明顯的體育競賽場上,一連串的白砲攻擊也成為 Canon 最家的品牌活廣告了。不過回想起來,當 1999 年 Nikon 推出第一台專業機 D1 的時候,Canon 的 1D(2001 / 12 發售)還在研發中,1Ds(2002/11)更不用說在哪了,但是 D1 這台開路先鋒,也逐漸顯得後繼無力。因為 Canon 在當年完全捨棄了手動底片時期的 FD 接環而改用口徑更大、當年形容是「夜明 の 女神 - EOS 接環」,在鏡頭的製作上更為方便,所以在鏡頭群上有更多吸引人的大光圈定焦鏡,像是 24/1.4、35/1.4、50/1.0、85/1.2 顆顆都是 Canon 引以為傲的 L 鏡,藉此雖然在全面數位化的時代 Canon 依然可以抵擋 Nikon 的攻勢,直等到 1D / 1Ds 出現以後,更為 Canon 鞏固了 DSLR 的江山。
不過 Nikon 也不是省油的燈,人說君子報仇三年不晚,但 Nikon 可是報仇 10 年不晚。當年 Nikon 的確是完完全全嚥下這口氣,在對手以全片幅 DSLR 加上大光圈定焦鏡的產品繼續進攻市場,Nikon 則是不隨著對手起舞,貌似怡然自得的繼續研發自己的產品。
而慢慢的數位化的過程,這些老鏡頭也慢慢的顯得老態龍鍾。數位化的感光元件像素越來越高,使得鏡頭在 1:1 的拍攝情況下顯得跟不上解析度,或是光線在感光元件的色相差,都成為目前各家鏡頭廠商需要突破的地方。而到了 2007 年 8 月 23 這天,對台灣人而言可能是逐漸被遺忘的 823 砲戰,但對全世界的 Nikon 使用者而言,這是最興奮的一刻,因為終於發表第一台屬於自己的全片幅 DSLR(註1),藉此希望可以回到當年底片時代 Nikon 風光的時刻。而唯一不變的是,機身使用的依舊是 F 接環,這可是 Nikon 50 年來唯一不變的,因為 Nikon 說這是對用家的承諾。即使對手窮追猛打、緊追不捨,他們依然要呈現最好的產品給客戶,所以在這時候也同時出現了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兩顆超強新鏡,一款是劃時代的超廣角大光圈變焦鏡,一款則是最新技術的大光圈標準鏡,因此 2007 年可謂是 21 世紀以來 Nikon 迷最振奮的一年。
目前 Nikon 全片幅的產品線有D3X、D3、D700。D3X 走的是高畫素路線,2400 萬畫素的 D3X 雖然比不上 D3 的連拍以及高 ISO 的可用性,不過官方也是定位用於棚拍攝影這種需要高解析度畫面的專業攝影定位。而 D3 則是相反,藉由高速連拍 9fps、高 ISO,來主打體育攝影或是活動攝影這方面的專業定位。D700 則是讓 Nikon 用戶可以用比機皇還要更便宜的價格踏入全片幅的攝影領域,而功能上與 D3X、D3 相比,功能則是差異不大。
反觀 Canon 也有類似的產品線,分別是 1Ds MarkIII、1D MarkIII、5D MarkII 定位來說幾乎是一樣的,不過由於相對的 1D MarkIII 並非全片幅而是焦段必須乘上 1.3 倍的 APS-H 規格,雖然一樣是高速連拍取向,不過並非是全片幅規格,令人有點惋惜。但有一說是因為在運動攝影上全片幅拍起來不夠遠反而吃虧,APS-H 乘上 1.3 倍似乎還是可接受的範圍,不過用於運動攝影以外的其他地方還是能有全片幅的視角會比較好,相對的 D3 在這方面的運用上彈性就會比較大一點。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角 D3,它採用了 Nikon 自行開發的全片幅(36mm*23.9mm)的 CMOS 感光元件,實際畫素高達 1210 萬,並且搭載全新的 EXPEED 影像引擎、擁有更快的處理速度,保有更好的影像畫質以及彈性更高的動態範圍,還提供了 ISO 高達 25600 的處理能力,也實現了高 ISO 高純淨的畫面。
而對焦點採用全新的 CAM 3500FX 51 點對焦,並擁有中央 15 十字對焦點,除了在 C / N 間的對焦點規格上扳回一成以外,更提供使用者除了單點以外更可使用 9 點、21 點、51 點做連續追焦,看來 Nikon 也知道在飛禽攝影中也需要下苦手,方能成大器。
註1:Nikon 過去並不是沒有全片幅的 DSLR,例如 Canon 才發表完 1Ds 準備坐上寶座時,Kodak 則是馬上推出了可使用 F 接環的 Kodak Pro 14n 並擁有 1400萬畫素的解析度,不過 Kodak 並沒有繼續發表新產品下去,最後也讓 Canon 拿走了全片幅市場,所以嚴格說起來 D3 才是第一台掛著 Nikon 招牌的全片幅數位單眼。
▲ 今天的主角,是的沒錯,它就是 D3。
▲不太可能轉過來就變成 D3X,除非老闆拿錯。
Nikon D3 重點規格
● 搭載 1210 萬畫素全片幅 CMOS 感光元件
● Nikon EXPEED 影像處理引擎
● 1005 區 RGB 測光系統,並提升 AF,AE 以及 AWB 的精確度
● 每秒 9 張高速連拍(DX模式下可達每秒 11 張)
● 擁有 51 個自動對焦點
● 感光度範圍:Auto,200 - 6400,並可向上延伸 Hi0.3、Hi0.5、Hi0.7、Hi1(12800)、Hi2(25600) 或向下Lo1(100)
● 超清晰 3 吋 92 萬畫素 LCD 螢幕
● 支援 LiveView 即時取景模式
● 內建電子式水平儀
● DX 裁切模式
● 一體成形鎂合金材機身,實現完美的防滴防塵功能
● HDMI 高畫質輸出
● 光學觀景窗視野率 100%,放大倍率 70%
● 雙 CF 記憶卡支援UDMA插槽,可做雙卡備份、雙倍儲存或RAW JPG分別儲存
這次筆者拿到的是國祥公司貨的 D3,因日幣升值的關係,或許台灣的定價是最便宜的。
▲ 紙盒上蓋的左下角有國祥公司貨的三角貼紙。
▲側面的另一頭有詳細的解說,包括中文。
外型與功能介紹
擁有 D 系列機皇血統的 D3,當然外型與使用介面上與其他 D 系列相機沒甚麼差別。幾乎跟 D2X、D200 一樣,由高中階機機種升級 D3 後可順利的適應,有關拍攝功能的部分基本上都是做在右手可及的地方。
▲ 前有副指令轉盤、景深預覽扭、FUNC. 鍵及對焦模組切換。
▲ 後有主指令轉盤、AF-ON、AE-L、多功能選擇紐、對焦模式。
▲ 主要還有兩個指令轉盤針對人體工學做傾斜設計,
基本上只要就拍攝戰鬥姿勢,手指都可以很順利的切換或是按到這些按鍵。
▲機鼎右方有碩大的機頂 LCD 可提供主要訊息。
左邊則是有過片轉盤以及按鈕, ISO、QUAL、WB 位於 LCD 下方。
▲ 清晰易懂的機頂 LCD。
▲ ISO、QUAL、WB 鈕則是在 LCD 下方,並有副 LED 螢幕提供顯示資訊。
▲側面由上而下分別是USB、A/V OUT、DC IN、HDMI。
值得一提的是防滴防塵把最常用的 USB 與其他 I / O(輸入 / 輸出端子)分開,可以減少其他開關 I / O 的開關次數,減低入塵率,算是比較貼心的小設計。
▲因為面積夠大,HDMI 是大頭,不用再買 HDMI to mini HDMI 線。
▲ 前端提供非常密封的橡膠環保護閃燈同步線及快門連接線。
▲且與機身相連的設計可以避免保護蓋弄丟的危機。
▲螢幕左方的功能鍵比 D300、D700 少一顆,
放大縮小鈕是需要搭配主指令轉盤才能動作。
▲記憶卡插槽。必須把左下的護蓋推開,按裡面的按鈕,才能打開記憶卡插槽。可以避免誤按。
▲仔細看蓋子邊緣的地方,有橡膠環做保護,提供防滴防塵,
D3 只有兩個開口,一個是記憶卡槽、一個是電池槽,兩個地方都有做這樣的設計。
▲全幅機身的關係,挺大的軍艦部,並且把測光按鈕放在這裡。
而旁邊的屈光度調整就像是機械式手錶的拉桿一樣,必須向外拉才能轉動。
▲轉移個方向來到觀景窗,這邊提供了視野率 100%、0.7 倍放大率的視窗,並搭有遮光片。
▲ 熱靴部分搭配防滴防塵蓋,包護的相當緊密。機皇提供的防滴防塵真不是說假的。
▲ Nikon 近年機身設計都出自於義大利設計家 Giugiaro(喬治亞羅)之手,
像藍寶堅尼、法拉利、馬莎拉蒂等車款都由他設計,所以 Nikon 機型好看不是沒道理,尤其軍艦部的流線型。
▲ 接環的地方有兩個小細節,
這個是留給 AI 鏡可以連動測光光圈環,這可是個位及三位數機身才有的功能
▲下方的則是可以帶動非 AF-S 鏡頭的機身馬達。根據測試 D3 的機身馬達有比較快一點。
▲最後機身底部則是維持一貫乾淨的作風。
目前 Nikon 在日本只有一個生產工廠,分別生產 D3X、D3、D700。
再來讓我們來看看 Nikon D3 主要配件的部分:
▲電池與雙座充電器。
2500mAh 的 EN-EL4a 鋰電池,號稱可以拍攝近 2500 張,我是有曾經拍到 1800 張過,真的很夠力。
▲ 這條背帶是我覺得機皇最沒有誠意的地方,非常非常的薄,以D3的重量帶在脖子上非常的痛。
所以這也難怪為什麼 Nikon 要出那麼多背帶的周邊產品了。(此時Nikon X Porter 正在遠方招手)
▲ 很厚很誇張的說明書,能把它看完的真的是神人。
功能選單篇
這邊來介紹 D3 的選單介面。
其中我的選單就像是我的最愛一樣,可把常使用的功能叫出來,放在我的選單中快速選擇。
針對廣角或是大光圈鏡頭做補償。
可鎖定最慢快門,當環境光不足時提高 ISO。
用戶設定選單
接著就繼用戶選單功能作重點說明。
就可以針對a3的功能選擇其他輔助用的對焦點。
兩者的上限都是 9 連拍,所以在FX模式下是沒差的。
以往組合鍵搭配指令轉盤來調整時都按著不放(如調整 Mode A、S、P、M),不過只要這個設定打開以後,只要按一下按鍵就可以搭配指令轉盤來調整了,不用一直持續按著。半按快門即可馬上回到拍照模式,不會因為設定而錯過精彩的畫面
筆者原本是從 Canon 系統換至 Nikon 系統,而 Nikon 的第一台機器就是 D3,因為 N 家機皇給我的感覺就是豐富的可操作性,以及機身性能帶給使用者的可信任感。購入 D3 之前使用的正是 Canon 目前全片幅的當家花旦 5D Mark II,在全片幅 2100 萬畫素以及全片幅當家機皇的選擇下,後來還是選擇全套出清換成 Nikon D3。畢竟最吸引我跳家的就是那 51 點對焦點 CAM-3500 FX,Canon 讓我最詬病的可能就是那九點對焦的技術因為在全片幅上,感光元件變大以至於對焦點範圍相對的縮小,變成在構圖上會極為的不便,有可能因為對焦成功後移動構圖,而造成有跑焦的嫌疑。而在追焦的方面,更可以運用 51 點對焦點的範圍,讓使用者先決定被拍攝的物品
接著選擇 9 點、21 點或 51 點進行追焦,讓拍攝移動物的彈性更佳的寬闊。
雖然在畫素上比起原 5D MarkII 幾乎少了一倍,不過低畫素帶來的優點則是更低雜訊的高 ISO 畫面讓使用者可以在更暗的環境光源下,讓快門依舊保持在安全範圍內來進行拍攝,幾乎 ISO 6400、ISO 3200 都是可以接受的雜訊範圍,而 Hi1、Hi2 雖然的雜訊較多,不過比起 5D MarkII 的 Hi1、Hi2 有畫面橫條的出現比較起來,會更讓使用者更常去使用。
而帶著 C 家的包袱後也常常遇到不上手的情形,最常遇到的則是忘記開關在哪裡!常常要愣個 1、2 秒才回想起開關在快門附近。不過在功能設定中能讓使用者自行設定主副轉盤的方向以及曝光的加減方向這讓我在使用上的習慣可以更快的適應,目前最最不適應的就是拆卸鏡頭的方向,以及鏡頭、機身蓋 Close / Open 的方向,到目前還是會一直轉錯邊的習慣到是還改不過來。
而最後因為在數位時代的機身汰換率快,導致許多數位機身的生命週期縮短,而 D3 在 2007 年剛發售的時候就把許多未來可能成為主流的規格皆給放上去,以至於即使兩年後購入機皇,機身性能還是在目前 DSLR 當中數一數二的規格,這也是 Nikon 對高階使用者的堅持以及負責的態度。
以上介紹完 D3 的外觀以及簡單的選單功能介紹後,這次要針對 D3 的實際功能進行測試。而在測試之前筆者找來目前各家 FF 全幅機的功能特色
36 x 23.9 mm
(14位元)
11 fps(DX模式)
加手把可達 8 fps
中央15點十字
中央15點十字
加六個隱藏對焦點
加十個隱藏對焦點
(92 萬畫素)
(92 萬畫素)
(92 萬畫素)
(92 萬畫素)
動調整技術
高光色調優先
自動修正功能
其實當初 Nikon 決定用 D3 初步進攻全片幅的市場,以這樣的價位以及功能真的殺得頭破血流,以至於各家開始慢慢的推出 FF 機以之抗衡,但是以 D3 目前的機身功能來看,還是樂勝各家的產品,當然價格也是狂勝,不過青菜蘿蔔各有喜好這邊就不針對機器做褒貶了。
功能測試
由於 Nikon D3 在市場的定位為旗艦型的 DSLR,在功能方面皆是以專業的穩定度以及速度為考量,所以在這邊我們會針對較常見的功能進行解說,例如 自動對焦、驅動模式、連拍、白平衡、高 ISO 以及相片調控或是 D-Lighting 等進行功能的測試以及說明,沒有辦法實際測試的也會附上參考資料,讓這篇功能報告更加的完整。
對焦模組
這次安裝在 D3 上面的是使用全新的 Multi-CAM 3500FX 對焦模組,一舉超越了前代機皇 D2Xs 的 11 點對焦,可以說是在對焦方面有著大幅的進化。而對焦點多的好處則是可以在拍攝的時候立即決定畫面的構圖,因為以往我們在拍照的時候,通常會利用我們要合焦的部分的最近的對焦點進行對焦,但是相對的,對焦完畢後再進行購圖,很容易使畫面跑焦,如果是利用大光圈進行拍攝,很可能會因為對焦移動後,拍攝出來的畫面變得模糊,所以在構圖確定後立即利用對焦點合焦,則可以確保畫面的清晰度,提升拍照的性能。不過太多對焦點反而會使使用者降低拍照的節奏,因為可能換個拍照角度就得重新選擇對焦點了。所以這邊貼心的廠商還增加了讓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對焦點的使用數量。在用戶設定選單中的 a8 可以讓使用者設定拍攝時要使用全 51 點或是同 D2Xs 的 11 點,算是很貼心的設計
不過可能是因為與 D300 共用同一個對焦系統的關係,Multi-CAM 3500 在全幅機身上反而變得更集中更密集,這對使用者來說似乎不是好事,在這邊順便提供 D3 以及 1Ds MarkIII 和 5D MarkII 的對焦點比例。
可以看到以最常用的井字構圖來說,1Ds MarkIII 涵括了大範圍的區域,而 D3 相對的反而比較集中以及密集,5D MarkII 的對焦點就更集中,不過因為對焦點更小,反而可以更精準的針對目標做對焦,這可能是唯一的優點吧!
不過比較讓我覺得可惜的一點是,Nikon 把 15 個十字對焦點都放在中間,相較之下 1Ds MarkIII 反而顧及了周圍的對焦區域,因為針對實際拍攝後會覺得,週邊對焦點對線性物會比較容易對焦,非線性物的話就可能發生對焦困難的情形,所以這時又得用中央的十字對焦點進行對焦再構圖,造成的結果就可能如同我上面說的,發生跑焦的情況,希望下一步機器可以針對這方面的對焦點進行更新。
AF區域模式&驅動模式
有了 Multi-CAM 3500FX 51 點對焦點後,不可忽略的就是與之搭配的 AF 對焦區域模式。在機背上的撥桿有 [‧]、[※]、[ ▇ ] 三種(這裡用符號表示),分別控制單點 AF、動態區域 AF、自動區域 AF。
並且可以搭配機身前的驅動模式來決定要使用 S 單次對焦或是 C 伺服對焦。
[‧]單點AF
顧名思義就是利用 Multi-CAM 3500FX 任選一點對焦點進行,並且搭配驅動模式可選擇單次對焦或是伺服對焦。單點 AF 的好處在於,選擇好對焦點後即可對拍攝物進行拍攝,而且 D3 的對焦速度以及準確度都非常的快,如果搭配的是 AF 的鏡頭(無內建馬達),以機身來比較,D3 不外乎是 Nikon 全系列對焦馬達最快的。
[※]動態區域AF
動態區域 AF 模式早在 D2H、D2X、D200 時期就有了,看似很複雜難懂的對焦系統,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再利用伺服對焦拍攝移動物時,利用周圍的的對焦點進行輔助對焦,在進行追焦的時候可以確保被攝物在移動時不會跑焦,增加拍攝的成功率。而這個動態區域AF功能在D3上進化的更強大了。透過 51 的對焦點,在功能上更區分了 9 點 AF、21 點 AF、51 點 AF 以及 51 點 3D 追蹤 AF。
動態區域9點AF對焦
這就是啟動動態區域 9 點 AF 後會做動的對焦點,以一個中央點為主對焦點,其餘 8 點圍繞在四周作為輔助焦點,使攝影者在追焦時能夠確保影像可以成功追焦。比較適合已確定主體目標而來進行拍攝。而如果把對焦點設定在正中央,則 9 個對焦點都是全十字對焦點在做對焦以及輔助,看起來是不是很強大呢?
動態區域21點AF
啟用 21 個對焦點進行對焦,則是可以用盡中央三行的 15 個十字對焦點進行追焦。比較適合拍攝動物或是舞台表演者,因為大範圍的對焦點也可以覆蓋拍攝物的全身了,即使被攝物不規則的移動,還是可以準確的追到清晰的照片。
動態區域51點AF
如果覺得 9 點 21 點都不夠用,那就試試 51 點吧。動態區域51點AF雖然跟自動區域 AF 一樣用盡全部的對焦點,不過跟自動對焦 AF 不同的是,動態區域 51 點 AF 可以確定要對焦的核心進行追焦,例如在拍攝汽機車等賽事的時候,很容易遇到過彎或是超車的現象,這時候如果使用自動區域 AF 進行全域追焦的話,很容易發生原本對焦 A 車,結果卻忽然對焦到 B 車的情形,所以動態區域 51 點 AF 更能鎖定主體,讓拍攝者想對哪裡就對哪裡,發揮對焦的最大功效。
動態區域 51 點 3D 追蹤 AF
跟動態區域 51 點 AF 一樣,全用上 51 個對焦點,但是動態區域 51 點 3D 追蹤 AF 則是把 D3 上的 EXPEED 處理晶片發揮到極致,其原理就是利用顏色的飽和度及高反差,當被攝物以及背景有著高度的反差讓處理晶片收到訊息,知道移動物與背景的移動關係來進行對焦。雖然無法確切的表達此對焦系統與其他對焦系統的差異,但至少知道 3D 追蹤的追焦方式是利用內置的場景辨識系統來辨識拍攝物和背景之間的差異。
[ ▇ ] 自動區域 AF
最後則是自動區域 AF。如果講到這裡會把自動區域 AF 以及動態區域 AF 搞混的話,最有辦法區別兩者的一句話就是「自動區域 AF 不需要選擇對焦點」而是讓 Multi-CAM 3500FX 以及 EXPEED 處理晶片自動選擇場景中的主體,因為 D3 內建場景辨識的能力,所以這是筆者很讚賞的地方,因為他真的可以很準確辨識出畫面中的主體便進行對焦。我會使用這個功能常常就是請人家拍照的時候,如果一開始請一位新手拍照他一定會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對焦,或將對焦點對於何處,這時候只要啟動自動區域 AF,就可以很方便的請別人幫忙拍照,而且得到準焦的相片。這功能真的是很出乎人意料的好用,以後出去玩請人家拍有自己的相片,終於不用教一些有的沒了,直接切到自動區域 AF 讓相機去煩惱,拍攝的人傻瓜就好了。
畫質設定
Nikon D3 提供了使用者拍攝 RAW 檔(.NEF)、.JPG 檔以及無壓縮的 .TIFF 檔三種儲存格式而 RAW 檔(.NEF)雖然只提供原始大小 4256*2832 一種大小,但是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 14bit 或是 12bit 進行位元記錄,另外也提供三種壓縮模式讓使用者選擇。
14bit 與 12bit 分別提供了 16384 階以及 4096 階的色彩,可以的話但然要選 14bit 進行紀錄,雖然檔案會變得較大,但是可以得到更多得色彩資訊,相信這是值得的。而壓縮紀錄來比較的話,經過壓縮的確會使檔案的話值衰減,但是如果以無損的壓縮以及位壓縮來比較,放大到 100% 依舊是看不出破綻,相信可以選用無損的壓縮進行儲存,而換取更大的儲存空間。
JPG 方面則是提供了三種影像品質(FINE、NORMAL、BASIC)及三種影像大小(L、M、S)
照片調控
從 D3、D300 開始,Nikon 讓使用者可以更彈性的使用相片調控的功能。
原始內建的標準 SD、中性 NL、鮮豔 VI、單色 MC,另外還能透過官網下載人像 PT、風景 LS 以及模擬 D2X 的色彩模式 M1~3,讓使用者可以透過拍攝的場景風格自行決定要用的照片調控檔。在這邊也提供同場景不同調控檔的照片讓大家參考。
因為輸入的顏色調控只能有四組,所以就捨棄 D2X MODE2 這組了,因為顏色比較不討我喜歡。而 D2X MODE1顏色偏近於適合人像,D2X MODE3 飽和度比較高適合拍攝風景,這一切都看拍攝者怎麼做取捨。如果沒有辦法決定的話也可以拍攝 RAW 檔(.NEF),官網所下載的調控檔皆可以輸入到 Capture NX2 裡面進行調整哦~另外也可以針對原有的顏色檔案進行調整飽和度、銳利度再進而存在相機內部作為其他調控檔(這裡可以另存九組),方法只要在選擇調控檔時設定即可。
不過這邊要注意的是,如果選擇了有效的 D-Lighting 的話是無法針對對比度及亮度進行修改的,一切都由 EXPEED 處理晶片來決定對比度及亮度,這是比較沒有彈性的地方。
有效的 D-Lighting 以及修飾 D-Lighting
什麼是 D-Lighting 呢?其實就是 Digital-Lighting(數位補光)的意思。其實按照 Canon 類似的功能叫做自動亮度優化,其實兩者功能是相似的不過 Canon 的功能在字面上好像比較容易懂。就是例如拍攝較高反差的景物時常常會因為曝光,而讓逆光的景物變成剪影,這時候可以啟動 D-Lighting,讓原本較暗的地方更亮,但是不影響整體的曝光值,道理就有點像上漸層片或是搖黑卡一樣,但是不同在於D-Lighting 是利用晶片的運算去提高較暗場景的亮度,所以在雜訊上會有所提升是在所難免的。在這裡也測試了逆光下設定不同的 D-Lighting 的場景變換
測光模式為矩陣測光:
這邊可以看到,當開啟有效的 D-Lighting 後,原本處於剪影的建築物的細節紛紛出來了,而微弱、標準、加強因為縮圖看不出來其中的細節,建議點圖放大來看,放大後可以看到除了建築物的亮度有增加以外,天空的細節也因為開啟有效的 D-Lighting 的程度而有所不同。起用越高的有效的 D-Lighting,天空的細節呈現就越明顯,這邊可以從快門的不同來一探究竟。
原本啟用有效的 D-Lighting(微弱)後,建築物的亮度出現了,不過這時候天空呈現死白的部分依然存在不少。改用有效的 D-Lighting(標準)後,相機測光自動降低了快門值(-1/3EV),但是畫面卻沒有因此降低。而啟用有效的 D-Lighting(加強)後快門值降至 1/800(-2/3EV),但是畫面的亮度依然不變,改變的是天空死白的部分變為較有細節的藍天。所以故此推測有效的 D-Lighting 是利用降低曝光的方法保留亮部的細節,接著加強暗部的亮度來達成畫面亮度的優化。這方面處理的方式似乎跟 Canon 的自動亮度優化又更不一樣,因為5D MarkII已經脫手,不能做比較性的測試。不過根據記憶,Canon 的做法似乎是先打暗整張照片的亮度,再以數位增光的方式針對圖片中的亮度以及暗部兩者進行調控,來達到自動亮度優化的效果。
接著是修飾選單中的 D-Lighting。我們直接從上一個場景使用有效的 D-Lighting(加強)來作修飾
可以看出,在光圈快門值都不變的情況下,使用修飾選單中的 D-Lighting 可以很有效果的把原本暗部的地方加亮,像是肉眼見到的畫面一般。官網當初在推 D-Lighting 這功能的時候,也建議使用者使用雙重 D-Lighting,在同一個拍攝畫面下,修過有效 D-Lighting 的輔助,再由修飾選單中 D-Lighting 的修飾,來達到不可思議的效果。
+ 修飾 D-Lighting(加強)
邊暈控制
雖然全片幅的優點在於可以擁有更大的視角,但是缺點在於使用鏡頭時尤其是大光圈鏡頭,因為先天上的設計,很容易產生周圍暗角,所以廠商就設計了一些後製處理這個問題解決。而在 Nikon 的功能就是這個邊暈控制效果。說穿了也只是將四周圍暗角的亮度增加而已。
很明顯的,在廣角大光圈下,暗角的部分本身就很深了,開啟只能解決少部分的周圍失光,並不能完全解決。而最有效的方法則是縮光圈,當光圈縮到 5.6 以後再搭配邊暈控制,周圍失光的情況可以說是完全的被控制住了,圖片中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
ISO感光度
全片幅的優點除了比 APS-C 能拍攝更廣的視角以外,最大的特點還是擁有在高 ISO 下,依然能保有純淨的畫面表現,相信這是許多人升級全幅機最主要的目標之一。為什麼全片幅的DSLR能有更純淨的畫面呢?這是因為 FF CMOS 比起 APS-C CMOS 的大小,APS-C 只有擁有 FF 的 58% 面積而已,相對的在相同 1200 萬畫素下,FF CMOS 的感光密度較為寬鬆,相反的 APS-C CMOS 的感光密度就比較擁擠了。這是製作技術上先天的差異。
在這邊因為 D3 提供了高 ISO 雜訊抑制(微弱、標準、加強),所以每個部分都有作拍攝測試,建議點圖觀看1:1,可以看到亮部(A框)以及暗部(B框),在不同感光度下的變化。
看完上面落落長的圖片以後想必大家眼睛都花了!不過其實可以發現,高 ISO 雜訊抑制是越強,畫面抹的越厲害,原本顆粒感很重的畫面,經過抹除以後雖然變得有點平滑,但是清晰度卻是往下跌,像是沒有對焦到一般。而在亮部方面則是處理得很好,在一定亮度以上的畫面,幾乎沒有雜訊;而暗部方面明顯可以看出,原本在暗部的藍紅雜點,在經過處理以後,幾乎都被灰階化了,所以雖然在暗部還是有感覺有顆粒感,但幾乎不是那麼地明顯了。而最重要的一點則是,高 ISO 雜訊抑制必須在 ISO 高於 2000 以上才會啟動,所以 ISO1600 以下(包含)用高 ISO 雜訊抑制是沒有效果的,讀者可以自行點圖比較,則可以發現很明顯的差異在。
接著看低 ISO 的部分,因為 ISO100 是利用 ISO200 下去減感的,並不是原生 ISO,所以明顯的可以看出在 ISO100 的畫面下,亮部的細節幾乎都不見了,直到 ISO 高於 200 才瞬間復原。至於高 ISO 增感的部分應該只是利用EXPEED 處理晶片去增加畫面的亮度,至於到哪個部分堪用,就得靠使用者自己的感覺了。
5D MarkII 同場景的 ISO 測試亂入
以 5D MarkII 的 2100 萬畫素來說,有這樣的高 ISO 品質算是有非常亮眼的成績了,看來 Canon 在雜訊抑制上還是略勝對手一籌。想必未來 Canon 的全片幅機在高 ISO 都有這樣的實力吧!不過 D3 的高 ISO 也有一種莫名的清新感,跟 Canon 那種雜訊抹除法又有點不太一樣,真的是各家各有各的菜色囉。
備註:原生 ISO 100~ISO 6400,向下減感一級 ISO 50,向上增感 2 級 ISO 12800、ISO25600,於ISO 200~6400之間有開高光亮度優先,雜訊處理加強。曝光度比起上面的 D3 ISO 測試還要多 1/3 EV,不過拍攝的時空背景不同,所以比較程度僅供參考。
連拍
D3 是截至目前為止同時擁有「FX 片幅」以及「DX 片幅」最快速連拍能力的機器。擁有 FX 模式下 9fps 以及 DX 模式下 11fps 的連拍速度。而友機 Canon 1D MarkIII 則有 APS-H 片幅 10fps 的連拍能力,剛好達成 3 種片幅 9、10、11 分別開來的連拍速度。而極飛快的連拍速度,代表使用者可以更準確的捕捉到更多的畫面,也難怪在 08 年奧運會場上,有更多的攝影師是攜帶 D3 上場,讓原本一排的白砲群變得有點黯然失色。為了支撐 D3 的連拍速度以及確保機械的耐用性,D3 不意外的採用金屬的反光鏡支架,以保證在快速連拍中,反光鏡不會呼嘯而出。而因為反光鏡組在連拍中極快的速度而產生的振動,在 D3 的設計上也設計了防震措施,以防止反光鏡延遲的時間更長,或是影響下一張連拍前,因為反光鏡延遲歸位而產生對焦失準的現象。還有使用碳纖維材質的碳纖維快門,這些一連串的設計都是為了確保使用者在拍攝途中能有夠精確的畫面。
看來 D3 的捕捉能力真的不在話下,每一張都可以清楚的對焦後拍攝,每一個動作都逃不過 D3 的捕捉。相信這種連拍成果除了用在運動賽事上外,飛禽攝影應該也是 D3 拿手的項目才對。
總結
超快速的連拍、堅固的鋁鎂合金機身、頂尖的對焦系統,告訴使用者的就是快、狠、準。當初會跳家選擇 Nikon D3,就是因為這三個因素,雖然沒有豐沃的鏡頭群可以使用,但是它讓我看見了一間廠商的誠意,不會像 Canon 一樣高階機種以外的分明,相信未來這些鏡頭群是可以慢慢補足的。而以D3這樣的價錢雖然已經超脫出一般單眼的價格,不過身為機皇的身價及性能來說,我覺得相當的超值,尤其已經發售快兩年了,規格依然不輸近幾個月推出的數位單眼,可想而知 Nikon 當初推出 D3 時有多胸有成竹,雖然沒有目前主打的錄影規格,但是這室一款定位在專業攝影的一台機器,從每次商家還沒到貨就已經被預訂的情況來看,D3 在 D4 發售之前都能持續的熱門下去。
目前全片幅 DSLR 也已經悄悄的揭開序幕,在科技的持續進步下以及人們對於新技術的追求,想必在未來全片幅機再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從以往的 Canon 獨霸,到 Nikon D3 打進了全片幅這道門,而虎視眈眈的 Sony 也在後頭緊引直追。這只是一個開始......。
優點
● 51 點對焦,中央 15 點 f2.8 十字對焦點。
● 出色的低雜訊技術,大幅提升 ISO 6400 可用度。
● 1005 區 3D 測光,提供精準的測光能力。
● 令人滿意的色調與白平衡。
● FX 模式下 9fps 連拍、DX 模式下 11fps連拍,業界之最。
● 鋁鎂合金機身,提供兼顧的品質。
● 100% 視野率、0.7 倍放大率的光學觀景窗。
● 細緻、色彩鮮明的高畫素三吋 LCD 螢幕。
● 提供前製以及後製D-Lighting效果。
● 30 萬回確保的碳纖維快門以及金屬反光鏡支架。
● 雙 CF 記憶卡槽,可雙重備份、額外儲存、RAW+JPG 分別儲存。
缺點
● 高攀的價格。
● 在 FX 下過於集中的對焦點。
● 無錄影模式。
● 相較於對手只有 1200 萬的畫素。
● 快門聲雖然清脆,但過於響亮。
● 無內建閃燈(機皇的宿命)。
實拍範例
入手 D3 已經三個月,拍攝的張數也破萬張,還有許多題材沒有去嘗試,也相信 D3 還有被我擠壓的空間。以下照片有的是 JPG 直出,有的含有 Lightroom 後製或是 NEF 轉 JPG,都會註明。
▲ f32, ISO400, 1/25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2.8, ISO200, 1/4000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JPG 直出
▲ f2.8, ISO200, 1/1600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JPG 直出
▲ MISIA
f2.8, ISO250, 1/400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吳建豪
f2.8, ISO1600, 1/320s(AF-S Nikkor VR 70-200mm f2.8G ED) JPG 直出
▲曹之懿
f2.8, ISO3200, 1/320s(AF-S Nikkor VR 70-200mm f2.8G ED) JPG 直出
▲ f10, ISO100, 1/200s(Ai AF MicroNikkor 60mm f2.8D) JPG 直出
▲ f2.8, ISO3200, 15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5.6, ISO200, 1/200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5.6, ISO200, 1/200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2.8, ISO1600, 1/500s(AF-S Nikkor VR 70-200mm f2.8G ED) JPG 直出
▲ f14, ISO800, 1/800s(Ai AF Nikkor 35mm f2D) JPG 直出
▲ f3.2, ISO200, 1/100s(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2.8, ISO400, 1/160s(AF-S Nikkor VR 70-20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2.8, ISO400, 1/800s(AF-S Nikkor VR 70-20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 後製)
▲ f2.8, ISO400, 1/125s(AF-S Nikkor VR 70-200mm f2.8G ED)
NEF 轉 JPG(LR後製)